“服装虽然不是朝阳产业,但也决不是夕阳产业,虽然目前各种困境汹涌而来,各种变化风云莫测,但我们服装企业一定不会坐以待毙,我们要打破传统格局,积极拥抱变化,以稳健的步伐逆流而上。” 这段铿锵有力的话出自苏州市拉波尼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开恩之口,他为什么有如此信心和底气?在位于沙家浜镇的苏州市拉波尼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生产线旁,记者看到了正在参观学习的外国友人,如果说成功的标志是成为被学习者的话,拉波尼无疑是成功的,因为拉波尼的智能生产模式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行前往参观学习。
记者:我们知道,拉波尼是一个专业从事贴牌生产的服装企业,为什么没有自主品牌,拉波尼也能生存得很好,并且成为很多人学习的目标?
陈开恩:大众理解的服装品牌是属于流通领域的品牌,而我要打造的品牌是属于生产领域的品牌,或许在流通领域赚钱要容易一些,但通往“成功”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我们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为什么说适合很重要?每位成功者所走的路,旁人只能借鉴,不能完全复制,因为这条路是最适合他的。实际上多年前,我从事过服装品牌直营,在流通领域摸爬滚打,深知这条路的艰难,2007年,我创立常熟市阿拉法派服饰有限公司,2009年,又创立苏州市拉波尼服饰有限公司,均以贴牌生产作为主营业务,年业务量达150万件。 我坚信,只要坚持在生产领域精耕细作,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记者:拉波尼与哪些知名品牌合作过,是怎么合作的?
陈开恩:最早是“海澜之家”,后来又有“七匹狼”、“红豆”等等,很多品牌都是自己找上门来的。对于这些品牌,我只有一个要求,开放终端体系。以前不管是服装生产企业,还是批发商,都有一个通病,在各地寻找代理商,然后把货铺给他们,如果他们能卖掉,自然没有问题,如果卖不掉,代理商就会把货退还厂家或批发商,这些货就成为库存。这也是越来越多企业库存压力增大的原因,因为他们缺乏市场信息的反馈,盲目生产。我们要求合作品牌开放终端体系,就是想通过他们的终端,了解市场对我们产品的反应,如果某个款式好卖,我们开足马力生产,如果某个款式滞销,我们马上停止生产。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不造成任何无用的浪费,这就是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客户的投资风险。因此,绝大多数合作品牌都乐于开放终端体系与我们共享,这种合作已经不是简单的贴牌生产,更像是一种联营。
记者:确实,现在服装行业不景气固然有大环境影响,但不少问题还是来自于内部,比如服装企业对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缺乏主动性,对大数据给行业带来的深刻变化认识不足等等。我想问的是,拉波尼对现代服装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什么思考和实践?
陈开恩:在经营管理方面,服装品牌企业和我们贴牌企业是一样的,服装品牌企业重视的供应链管理和市场快速反应,我们也十分重视。服装市场变化越来越快,靠一个款式卖一季的现象再也不会出现了,这就要求服装企业也要快,不但要跟得上市场变化,还要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现在我们拉波尼就能做到,只要物料准备充分,一天内就能完成一个订单,在极短时间内让新款上市。而要做到这非常不容易,首先要对物料供应链进行管理,在众多供应商中,选择优质的能够长期合作的供应商,介入他们的生产过程,对订单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确保在规定时间内提供优质物料,利用前端管控尽力降低次品率,避免二次采购。
记者:拉波尼作为贴牌企业,对生产效率格外重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开恩:“智慧生产”是拉波尼的核心,近几年由于不断引进智能生产线,拉波尼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一是体现在生产机械方面,我们追求自动化、智能化,甚至与生产机械设备的企业合作,根据拉波尼的生产特点设计生产设备。比如用智能运模机替代传统缝纫机,这种智能运模机对车工技术要求大大降低,四台机器只需一人操作,改变了“一人一机”的传统模式,由于设备全自动电脑控制,还能降低故障缝制率,提高产品合格率,实现生产过程的简单化和标准化。另外,模板夹具在拉波尼早已广泛应用,“依葫芦画瓢”式的简便操作步骤使大量新进工人在短时间内承担起原先复杂的操作工序,从而把一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熟练工,推到其他更重要的岗位上。
二是体现在生产模式方面,借鉴成熟的汽车生产行业单件流模式,这种科学方法令员工之间不再等待,生产线也不再闲置,每个人都能以同样的节奏来生产和传递,让生产计划变得灵活,减少了落后的传统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消耗,极大地降低了工时浪费,提高了产量。由于单件流所带来的特殊性,几台机器的协同操作变得司空见惯,拉波尼更是提出了站立式生产,从刚开始难以接受到现在习以为常,员工们消除了最常见的颈、肩、腰椎劳损等职业病。
记者:常熟服装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再创辉煌,你认为突破口在哪?
陈开恩:在广东、福建参观学习时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淘汰传统设备,引进智能生产线,工人减少了,产能提高了,一些原来制约服装企业发展,诸如用工荒、用工成本增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由于企业实现了生产智能化、标准化、信息化,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我认为,服装企业转型升级,一定要从粗放式的传统制造向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转变。
常熟日报服装城特刊